联系人:陈先生
手机:19958086067
qq:1923760836
来源:淘金网官方 发布时间:2025-05-14 08:23:00
日本大米价格暴涨,5公斤装普通大米售价高达5000日元,约合240块钱,比鸡肉还贵。
2.日本恩格尔系数达到43年新高,家庭在吃饭方面的开支占家庭总花费的比例高达28.3%。
3.由于2024年异常天气导致大米产量减少,旅游业的复苏又增加了对大米的需求,农协却宁愿将优质大米出口也不愿保障国内供应。
4.日本农业体系存在三大漏洞,包括农协变味、减产保价政策和农户数量减少。
5.与此同时,中国粮食产量超过7亿吨,足够全国人吃还有余,水稻小麦完全自给,且外资不能插手粮食收购。
之前日本央行说日本经济已走出失落的三十年,迎来复苏曙光,可超市里大米比肉还贵的标签,却是比股价更荒诞的米价神话。
现在的日本超市里,那种5公斤装的普通大米,卖到5000日元,差不多等同于240块钱一袋,也就是每斤24块钱,比鸡肉卖的还贵。
你可能会觉得,米价上涨只是个别现象。但如果我告诉你,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危机,你还会这么想吗?
理论来说,恩格尔系数越高,说明家庭花在吃饭上的钱占比越大,可能家庭的整体生活水平相对就越低。因为大部分钱都用来吃饭了,能用于买衣服、旅游、娱乐等别的方面的钱就少了。
相反,恩格尔系数越低,意味着家庭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,还有更多的钱可以花在其他生活的方面,生活水平也就相对较高。
日本普普通通的家庭现在买米,要么选择价格翻倍的品牌米,要么就只得买稍微便宜点的福岛产大米。这种被逼无奈的选择背后,是今年年初米价相较于去年同期陡然暴涨40%的现实。
问题恰恰就在这里,2024年,异常的天气导致大米产量减少,而旅游业的复苏又增加了对大米的需求。
但关键在于掌控着全国90%大米流通的农协,他们宁可将21万吨优质的大米拿去出口,也不愿意首先保障国内的供应。
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,天气问题只是导火索。真正要命的是日本农业体系的三大漏洞。
农协这个组织已经变味,本来应该去维护农民利益的机构,现在越来越像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。
日本长久以来一直在推行“减产保价”的政策,通过给予补贴这样的形式,让农民把40%的水田改种成其他作物,进而把大米的年产量控制在了700万吨以下。
这套体系平时还能撑得住,可一碰到极端天气就立马显出脆弱来——2023年库存降至156万吨的历史低位,在同一时期,访日游客急剧增多所带来的大米需求增加了11万吨。
再加上种地的人慢慢地少,三十年里,农户数量减少了六成,现在日本农民平均岁数68岁,很多田地直接荒着。
多数人以为日本还是那个农业优等生,却不知其粮食自给率已跌破38%。
当“匠人精神”异化为只追求天价越光米的畸形市场,普通大米的供应链却无人维护。
日式农业正处在冰火两重天的境地:一方面高价的和牛、越光米在国际市场上极为风光,另一方面,普通民众日常的餐桌却在迅速地坍塌。
当资本回报率成为唯一的指挥棒时,那些维系社会运转的基础性民生品,反倒成了最先被舍弃的棋子。
农协跟资本紧密地捆绑在一起,这就让既得利益群体对民生毫不在意,资本在粮食安全之上显得高高在上。
另外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在三年内下跌了30%,进口粮食的成本一直上升,而恰好日本自身生产的粮食仅能满足全国38%的需求。
国际资本早已将目光锁定在这个漏洞上,美国资本也存在做空举动。这些金融操作传递到普通人的生活中,意味着超市物价每周都在创造新的纪录。普通上班族发觉,自己通过加班所赚取的钱,赶不上大米价格持续上涨的速度。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。1918年米骚动中愤怒的日本民众冲击粮店,如今抢购平价米的队伍里同样躁动着不安。
当垄断资本将民生必需品的流通转变为提款机的时候,当15万亿的亏损需要靠普通百姓的菜篮子来填补的时候,所谓的市场规律就变成了最为残酷的黑色幽默。
对比隔海相望的中国,情况截然不同。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7亿吨,足够全国人吃还有余。
最关键的是中国把主粮市场牢牢抓在自己手里,外资不能插手粮食收购,中储粮体系随时都可以投放储备粮以稳定物价。
这些漏洞如果单独去看的话或许还能够勉强应付过去,但叠加在一起就成了致命伤。
就像用破洞的渔网捕鱼,单个小洞没问题,但破洞连成片时,整个渔网就报废了。
这场危机同样在提醒着所有的国家: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地缘冲突相互叠加的这个时代里,谁把粮食作为金融赌注,谁就可能输掉未来。
而我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,有坚持“手中有粮”的战略清醒,去构建起从种子一直到餐桌的那种自主且能够掌控的体系,才能够切实地守护好民生的底线。
扫一扫,咨询报价
扫一扫下单购买